廉政文化

廉政时评|预则立 不预则废

发布时间:2020-10-05  浏览次数: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

​      做事想要成功,必须做足长远打算。《礼记中庸》有言,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,阐明了做足长远打算与事物成败的关系,并指出“言前定则不跲,事前定则不困,行前定则不疚,道前定则不穷”。做好长远打算,才能行稳致远。

  古代先贤对“凡事预则立”认识深刻。《论语卫灵公》云,“人无远虑,必有近忧”,认为如果缺乏长远计划,必定有眼前的忧患。贾谊在《过秦论》中提及“深谋远虑,行军用兵之道”,指出“计划周密、考虑长远”是行军打仗的不二法则。朱柏庐教育子女凡事需要提前规划,他在《治家格言》留下“宜未雨而绸缪,毋临渴而掘井”的警世格言。

  做长远打算,需着眼长远,把握大势。刘邦攻下咸阳,许多兵士冲向府库抢夺财物,萧何却抢先进入丞相御史府搜罗并保存法律政令等资料。在萧何看来,比起金银珠宝,更重要的是为将来国家争霸做好准备。

  做长远打算,不能闭门造车,需开门问策,集思广益。诸葛亮担任蜀相时,专门写了篇《与群下教》鼓励幕僚们大胆发言,“夫参署者,集众思广忠益也”。他认为,事情经过大家反复讨论,就会得出正确结论。集众人之智,百家所长,能给决策提供重要参考,从而找到全社会意愿和需求的最大公约数。唐太宗李世民在讨论国是时,广开言路,允许谏官、史官参加政事堂会议,并可以当面指出过失和不当之处。

  “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”,做长远打算,还需善用底线思维。《大学》里指出“知止而后有定”,“止”是一种底线要求,在做长远打算时,需对出现的最坏后果作出充分预见和准备,这样才能临阵沉稳、遇乱不慌。凡事从坏处准备,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,这样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。

  目光长远,是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战略思维。抗日战争时期,毛泽东系统分析了国内和国际形势,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趋势,于1938年发表《论持久战》,强调“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,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”。1978年,邓小平提出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”,联系国际国内形势,果断对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,从而使国力民生有了质的提升。正是中国共产党注重用长远的眼光思考和展望国家未来,才不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成就。

  这些年,党中央继往开来,着眼长远,做足规划。全面深化改革从夯基垒台、立柱架梁,到全面推进、积厚成势,再到系统集成、协同高效,在新起点上实现了新突破;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,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作出精准规划,脱贫攻坚不断取得决定性进展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势在必得……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,一路蹄疾步稳、勇毅笃行,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。如今,“十三五”收官在即,“十四五”即将启航,党中央继续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,充分吸收社会期盼、群众智慧、专家意见、基层经验,齐心协力把“十四五”规划编制好,为新阶段的新征途做足长远打算。

  纷繁世事多元应,击鼓催征稳驭舟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,我们将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风险挑战。在新的征途中,广大党员干部需继续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,做足长远的打算,在新挑战与新机遇中,因势而谋,应势而动,顺势而为,共同开创新局面。(张玉莲)




网站备案:闽ICP备05012398号 Copyright © 2008-2009 WWW.XMOC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:维网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