驱车经过沈海高速公路福建莆田涵江站时,许多人会被一座矗立于山上如飞雁的宝塔所吸引。
它,就是雁阵塔,处在涵江沿海最高点雁阵山上。在老一辈乡人的记忆中,雁阵塔既是海上船只的航标,也是游子归乡的盼头。昔时出海打鱼或外出南洋谋生,这里是船只出入必经之地。雁阵塔是人们离乡前最后的遥望,也是返乡归来最初的温暖,所谓的“未登唐山地,先见雁阵塔”。
旧志载,唐宋之际,雁阵山上就建有一座“以稍障东方之缺”的望海楼阁。山上,绿荫掩映,楼台亭阁,怪石嶙峋;山下,海浪滔滔,渔舟点点,雁声阵阵,可谓山奇、海美、塔壮、庙雅。夏天登山,海风吹拂,暑气全消,堪称避暑胜地,“雁阵归舟”也就成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。
沿着一条盘山水泥公路直通山顶,一座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的雁阵宫映入眼帘,山门如万绿丛中一抹红。进入山门,“三雁风光”石刻屹立在一片青翠中,告诉游客这里的独特风景:雁阵山、雁阵宫、雁阵塔。据当地人介绍,“三雁”背后其实还有另一层含义。
宋绍兴八年(1138年),是莆田科举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,15人参考14人中了进士,其中黄公度、陈俊卿被赐为状元、榜眼,留下“魁亚联登”的佳话。因黄公度、陈俊卿和18岁同科进士龚茂良与此地皆有渊源,文坛“三雁”也成为此处独特的人文风光。
800多年前,黄公度在雁阵山上结庐苦读期间,仰青松之高直,吸清风之精华,啸山海之壮阔,让他的为人、为官、文章并蓄着厚实的松骨海气。高中状元后,龙颜大悦的宋高宗亲笔御书,将其读书处命名为“登瀛阁”,今仍嵌在雁阵宫门口的墙壁上。
走上仕途的黄公度,忧国忧民,关心民瘼,兴教办学,革除陋俗,规劝皇帝,傲视权奸,秉持凛然正直的清高气节。然而,此时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,大权尽落权臣秦桧之手。秦桧大肆拉帮结派、排斥异己,致使生性耿直的黄公度屡被罢官,抱负无法施展。其诗《九日》:“天涯露霜羁离久,海内风尘归思赊。万里穷途双白鬓,一尊浊酒对黄花。频年奔走哀王粲,落日登临忆孟嘉。绝塞欢娱易萧瑟,悲来忍泪望京华。”正是他坎坷身世及思报国却郁郁不得志的真实写照。
罢官后的黄公度,带着子女隐居于雁阵山下的鳌山村,将其所居命名为“护雁顶”,在山腰另筑一屋,取名“逸叟林园”。黄公度与众多中国文人一样,喜欢梅花傲雪凌霜之高洁,在“逸叟林园”四周栽满梅花,赋《一剪梅》一首:“冷艳幽香冰玉姿。占断孤高,压尽芳菲。东君先暖向南枝。要使天涯,管领春归。不受人间莺蝶知。长是年年,雪约霜期。嫣然一笑百花迟。调鼎行看,结子黄时。”暗喻其心如梅,孤高而压尽芳菲。虽然屡遭贬斥,仍是“平生忧国意,客至问朝廷”。原地今已建起“黄公度纪念馆”。
站在雁阵塔上,近观滩涂曲线优美,鱼虾螺蟹比比皆是,翩翩白鹭成群结队;新建成的黄公度纪念馆,洋溢着崇廉向上向善的清气;不远处的滨海产业新域建设,更是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滚滚浪潮。黄公度笔下的“纵观三江口有朝一日废墟成闹市,遍视九里洋不几多时沧海变桑田”的愿景正逐步变为现实。(陈志平)
网站备案:闽ICP备05012398号 Copyright © 2008-2009 WWW.XMOC.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:维网科技